最新公告: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内通知  >  正文

站在离真实教育最近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11-11]  本文共阅读了 次 作者: 文章来源:教务处

他山之石

站在离真实教育最近的地方

------寻找名师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南昌市第二中学 黎雪晴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要让一名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并且可持续增值,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离真实的教育近一点,再近一点!”。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每个节点上的精彩取决于行路的姿态与格局。

一、起点:充满着“劳绩”的教育人生需要诗意地出发。

舍得:让我们轻盈洒脱。当全世界的人都在为马云的大气辞职点赞的时候,全世界也在期待着他全新的开始。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用一种超越的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

能舍得的教师,不会在“今天的课堂”里,重复“过去的故事”;能舍得的教师,敢抛开“形式和套路”追求“价值与意义”;也有的教师却一辈子也走过去,走不出自己。舍得,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提炼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归零:让我们吐故纳新。人生若寄,应适时归零。我用了20多年去探索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20年多年前我可能只注重用一条严谨的知识境脉把课堂编织的近乎完美,我们只希望学生掌握知识,考出分数……20多年后,我发现我们不该仅教会学生肤浅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引导他们领悟学科的内涵和价值,甚至触及他们的精神和内心。不是知识脱胎换骨了而是课堂在否定之否定中有了质的颠覆。归零,让我们告别老朽和迂腐;归零,使我们的教育生命永远年轻。

精进:让我们精益求精。我把精进理解为“绝招”,是教师中特长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叹为观止甚至忘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从教师到人师到名师再到大师,是一条艰辛的路。我们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专家引领”,需要我们有死磕到底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用心为匠,终能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精进、更厉害。咱们的出发才更有底气。

跨界:让我们宽广丰盈。在强调综合素养的今天,教师应具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并不因为分科而被分割,勿用学科屏闭自己。跨界融合和创新创造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跨界是为了"借智"。我们要多角度多视野关注学科以外的东西,自然学科教师要培养扎实的人文素养,人文学科教师要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所有的教师要进得了课堂,出得了书房,看得到远方。"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必须认同一个道理:思维跨越没有界限,教育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要拥抱内心的富足,常握青春的力量,把每一天都当成新的出发。

二、拐点:布满着“疑困”的教育之路需要弯道超越。

F1赛场上最精彩的超车一般都在"弯道"上演。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赛道”上,会遇到很多弯道(困难,怀疑,诱惑等),有人选择减速,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超越,“弯道超越”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胆识,“弯道超越”必须智慧用“力”。“弯道超越”的力量来自于:

内驱力。教师的可持续成长源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内驱力来自对教育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作家张晓风写到“今日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永葆职业的敬畏感,让内驱力如强劲的马达,不断轰鸣,方能推动我们砥砺前行。

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集合体。学习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需要学会沉潜。作为一名教师,沉潜自己,苦练基本功,方能提升为师之素养;沉潜自己,博览群书,方能积攒为师之底气;沉潜自己,醉心教学,方能修炼为师之本领。

研究力。我们要相信研究的价值和能力,把研究做在离教育教学最近的地方,把研究做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时刻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小学问”用细心来“大”做,让研究成为我们的教育生活吧。

反思力。“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反思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位具有强大反思力的教师一定是: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那时候,名不名师不再重要,超越自己后的升华将锤炼出一名更有深度的教师。

三、终点:饱满着“激情”的教育轨迹终将华丽转身。

教师,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不断修炼的职业,成长没有终点。前进的路上要么我们被惯性所引导,随波逐流,要么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请记住:

坚守信仰。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真正的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精神支持和动力。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名师要有这样的信仰,用自己毕生的才情和智慧帮助学生成为未来那个幸福的自己。

耐住寂寞。奋斗者总是寂寞的。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在纷扰中坚守理想是寂寞的;持经达变,守正创新是寂寞的;面对名利宠辱不惊是寂寞的;匠心投入,忘我工作还是寂寞的。教育者,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重建自我。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更是“明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明日教学育人之路需要我们:从听课中“回味”,从教后中“反思”,从交流中“拾荒”,从方法中“筛选”,从疏漏处“指瑕”,从阅读中“触发”,最后在研究中“重建”。重建即再生,从教书到育人,从智慧到艺术,从明师能师到良师大师。

享受幸福。没有幸福感的教师,难有可持续的前进动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感会越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只能内求,它在师生交往中、它在课题研究中、它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它在桃李芬芳的季节里……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氤氲起来。

路,是靠人一步步走出来的。起点过后尽是拐点,起点是终点的延续,终点是起点的开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站在离教育最近的地方,我们是幸福的。每个节点都在改变和升华着我们,因改变而优秀,因升华而可持续生长。

站在离教育最近的地方,我们是有责任的,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追求成为名师,非名利所需,而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真实的教育之路充满“诗意”“激情”也充满“劳绩”和“困惑”,但是只要有目标,有梦想,勇敢上路,我们一定会赶上属于自己的教育盛典。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